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史记讲坛
史记通解·第一册(06)
栏目:史记讲坛 发布时间:2023-05-09 作者:张大可 丁德科 来源:网络

六、司马迁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司马迁的一生全部贡献给了《史记》。司马迁和《史记》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名字。评价司马迁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也就是评价《史记》的地位和影响。《史记》是一部空前的历史巨著,也是一部杰出的传记文学名著,自成一家之言。这就是说司马迁集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于一身,是中国封建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文化巨人,在世界古代史上也是罕见的天才。

作为一个历史学家,司马迁在两千多年前就写出了一部具有世界史性质的中国通史——纪传体《史记》,在史学上树立了一座丰碑,开创了一个历史学发展的新时代。《史记》是一部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识见超群的历史巨著,奠定了中国“正史”的基础。嗣后作史者,踵其遗轨修成蝉联而下的列朝正史积数有二十六种之多这里是指正史系统的二十四史再加上《新元史》《清史稿》,共二十六种纪传史。此外,还有《续后汉书》《东都事略》《契丹国志》《大金国志》等多种纪传史,因非一代大典,未颁入正史,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列于别史类。,四千零四十二卷,洋洋数千万言,按各史的朝代序列完整无缺地保存下来,故学术界有全史之称。记事起黄帝迄清代,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发展的规模体制,载述毕于此编,司马迁的首创之功可与日月并垂悬。

作为一个文学家,司马迁是无与伦比的人物传记作家。《史记》以人物为中心,它系统地叙述了我国古代首尾三千年间各式各样人物活动的历史,展示一长卷光彩夺目的历史形象,篇篇传记都有生动的故事情节,绘声绘色的活动场面和细节描写,以及生动活泼的口语化语言。这些直接影响了明清以来的通俗小说和戏剧创作。《史记》的辞彩文章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影响了历代文学大家的成长。唐宋以来的古文大家无不熟读《史记》,汲取营养,号称唐宋八大家的韩愈、欧阳修等在古文运动中,就把《史记》作为一面旗帜。在散文发展史上,《史记》也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 

但是,从科学的眼光来看,历史要求实录存真,文学要求高度的艺术性,这两者属于不同的范畴,有很大的区别。司马迁首先是历史家,其次才是文学家,因此我们不能把《史记》当作文学作品来读。司马迁的卓越贡献,在于治文史于一炉,把历史与文学二者统一起来,塑造了典型的历史传记人物。司马迁是怎样把二者统一起来的呢?概括地说主要有以下五点:第一,运用选择和互见突现历史人物的个性;第二,两两对照,烘托人物;第三,熔铸鲜明的爱憎感情以感染读者;第四,运用各种文学手法塑造历史人物;第五,有意识地塑造典型化的历史人物以符合述史的理想。前四点是属于塑造历史人物的手法,后一点则是司马迁“一家之言”的深邃思想。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这说明司马迁是有意识地创造历史与文学的统一的。司马迁尊重实录的历史,但他并不是机械地作自然主义的反映,而是依据历史事实,进行选择、剪裁、提炼和强调,忠实地塑造了各种历史人物的典型形象,从而更深刻地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和本质。这就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史记》之所以成为一部文史兼通的名著,绝不是偶然的。

作为一个思想家,司马迁有崇高的品格和可贵的创新精神,本文开篇已作了评述。司马迁思想的精髓凝练成一句话,就是他的“成一家之言”。《史记》所包容的历史学体系,实质就是司马迁融会贯通百家学说所建立起来为治政服务的新思想体系。司马迁表述一家之言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形式:创立五体结构的纪传体通史以寓意例;剪裁熔铸史事,寓论于叙事之中以明其理;创史记论赞直抒胸臆。全面研究司马迁的一家之言,不仅要贯通史记论赞,而且要贯通《史记》全书,这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本书《史记新注译评》的体例,是在原三秦出版社出版的《史记全本新注》的基础上增补译文与“集说”而成,为作者所创的新体例。其中以五体结构为单元设置的“说明”一项以阐释五体结构义例,书前设长篇“序论”以及在每一篇目后设“集评”,目的就在于结合史事分析阐述司马迁的一家之言,把握《史记》精髓。司马迁的一家之言,体系完备,议论精严,思虑深沉,感情真挚,不仅是中国史学上的文化瑰宝,而且也是发展现代史学的宝贵资料。司马迁的一家之言,可供我们借鉴和启迪我们深思的东西是很多的。

最后,人们要问,司马迁的思想究竟是哪一个阶级的呢?有人说他是“人民歌手”对不对呢?本文在前面已指出,司马迁的思想仍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他还是一个封建历史家,他的《史记》主要是宣扬汉家一统的威德,为巩固封建统治服务的。说司马迁是“人民歌手”是不对的。基于这样的认识,对于《史记》之被颁令为正史也就不难理解了。但是司马迁和正统派的封建史家不同,他突破了愚忠思想的束缚,敢于发挥揭示客观真理的异端思想。他称赞秦始皇汉武帝的统一事业,但反对封建帝王的暴政。司马迁同情人民的苦难,要求减轻剥削,改善政治,歌颂明君贤臣,这是进步的思想。司马迁并不反对封建制度,但反对严刑峻法的压迫,无情地揭露和鞭挞暴君污吏的丑恶。以上这些就是《史记》的人民性成分。当时封建制度还在上升时期,中央集权是新生事物,司马迁歌颂大一统是与历史进程相吻合的,所以这也是值得肯定的。同时,历史也往往证明,凡是为追求真理而有强烈事业心的知识分子,总能在一些地方突破本阶级的局限。像司马迁那样执着追求真理,直面人生的思想家,有着闪光的进步思想是可以理解的。

司马迁的鲜血和生命化成了《史记》,给炎黄子孙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他将永远值得人们祭奠!